|
“我与祖国共成长•亲历故事”选登《我与祖国共成长》 张蓉时间:2019-09-20 小时候经常观看和阅读一些关于知青的影视作品和书籍,《兵团岁月》《血色浪漫》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等等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,看到知青们上山下乡历经苦难,依然积极进取,坚持用知识改变农村和命运的时候,我对知青这一代人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敬畏。 也许是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,也许对知青们的膜拜崇敬,更或许是被一腔热血感召。2007年,一走出学校大门,我就怀着美好向往来到了陕西农垦大荔农场工作。 可是当我真正踏进这里,走入公司低矮灰暗的两层窑洞式办公楼的时候,一切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,墙皮耷拉着,好像轻轻一跺脚就能掉下来。冬天取暖就靠蜂窝煤铁炉子,少许几个办公室才配有电脑,条件苦的让人咋舌。接到通知,我被分到了基层作业站做报账员,主要工作是负责收取土地承包款,发放作业站几个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一些家属抚恤费。 当我怀着忐忑,走进办公室的时候,果不其然,镰刀,铁锹,锄头,耙子赫然占居着一角,烙印着时代印迹的红色条椅就充当着“沙发”,一切都很有“知青味”。听站长说,我们这个单位的办公室还是六个农业作业站里条件最好的。说话间,站长和书记已经拿起锄头说:“走,我们把清洁区打扫一下”。顿时,我不知所措,没有拿过锄头的我第一次扛起锄头笨拙的锄草。接下来的几天里都是在田间劳作。坐着书记的摩托车,一路上,老书记如数家珍的给我介绍着,“这片地是7号地,这片3号地方主要种植苹果、梨、桃。” 几天下来,我累得腰酸背痛,心情特别沮丧,原来农场的工作这么辛苦,不禁有些懊悔。随手拿起桌边放着的一本《在那白云飘过的地方》的书翻阅起来。站长说,这本书是我们农场退休老职工李凤鸣写的。想想一位这么有才华的老人都能在这里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一辈子,而我才走上社会,只是吃了这么点苦就自怨自艾,不由心生懊悔而惭愧。 在基层工作,和退休职工经常打交道,在和他们的聊天过程中,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农垦的历史和过去。陕西农垦是中国农垦的发祥地,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。抗日战争时期,在毛泽东同志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的号召下,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。新中国成立后,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,妥善安置大批军人,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组织军队参加农业生产,创建了第一个军垦农场——南泥湾农场,从此,中国的农垦事业开始扬帆起航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无怨无悔的投身工作,看到作业站一点一滴的变化,由衷的感到自豪,心里默默的勉励自己,要做的更好。 伴随着时代脉博,农场的前进步伐日益坚定有力。专业规划设计省级现代农业园,新建办公室和小型冷库,建设了葡萄长廊,滴灌蓄水池,目前建立了电商平台,建设了温室大棚,建成 2688m2棚室主体,引进甜瓜、黄金蟠桃、百香果、高石脆瓜、水果西红柿等十余个果蔬品种。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2017年,农场实现了历史性的逆袭和华丽变身,一路一景、二季有果、三季有花、四季常青,“公园式农场、花园式小区、田园式庭院”在现代美丽农场雏形逐步呈现。春日的大荔农场,绿树成荫,花草相映成趣。小区广场上,老人跳舞健身,小儿嬉戏打闹,其乐融融,尽享天伦;花在绿中,人在景中。步移景异,心旷神怡,处处是醉人的风景。 现在,当你在走进大荔农场,一定会眼前一亮。走进高大宏伟的办公楼,橱窗里一张张美丽农场、幸福农工的照片展示农场不断前进的足迹。“感恩、包容、诚 信、勤奋”八个大字集中体现了农场的企业文化。墙上陈列的老照片,默默的诉说着流光溢彩的峥嵘岁月。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,处处充盈着一股热烈奔放的时代气息。 宽阔的生产路穿田而过,整齐划一的绿树排列两旁,清翠相接,鲜花满园、果树环绕。工作十多年了,看着农场的沧桑巨变,我深深的感动了,感谢这片热土让我汲取营养,伴我不断成长。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岁月,踩着新时代奋进的鼓点,大荔农场的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、不懈奋斗,鲜活、励志、顽强,汇聚成一股浩浩荡荡的发展热潮,奔流不息,滚滚向前。
|